导读:为了适应新时期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的要求,不断满足我国标准化工作人员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需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标准创新管理司组织编撰了《国际标准化教程》,该教程的第三版于2021年10月出版。为便于大家深入学习国际标准化相关知识与国际标准编写规则,特推出系列文章,将新修订《国际标准化教程》进行连载分享,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1. 国际标准化的起源
国际标准化作为人类一项有意识、有组织的活动,从大工业生产出现后开始,并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逐步产生和发展而来。
18世纪末开始,从欧洲开始的工业革命使得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工业生产面貌出现了根本的改变。随着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标准化成为对生产实行科学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发生了质的飞跃,产生了近代标准化。这时,出现了一批有意识制定的企业标准,并且逐步从分散的企业标准发展到行业标准,继而又从行业标准发展到国家标准,在全国范围内谋求标准的统一和协调。与此同时,国家之间科技文化的交流与贸易往来日益频繁,要求标准化跨越国界并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发挥作用。这就是国际标准化得以发展的客观条件。国际标准化的出现,意味着人类的标准化活动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并在更大的范围内影响和推动着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
1886年9月24日—26日,第一次国际标准化会议在德国德累斯顿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北美和欧洲10个国家的代表。会议讨论了制定统一的材料试验标准问题,并创立了国际材料试验协会(IATM)。本次活动开创了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先河。
2. 国际标准化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行业领域意识到标准对于统一协调工业化大生产的重要性,国际标准化活动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为了顺利实现国际电报通信,1865年20个国家代表成立国际电报联盟,后更名为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TU)。
1906年,13个国家的代表在英国伦敦开会,起草并通过了国际电工委员会(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IEC)的组织章程,正式成立国际电工委员会。
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的成立,标志着国际标准化迈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1946年,来自25个国家的代表在英国伦敦开会,通过了建立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决议。1947年2月23日,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成立。
随着世界各国之间国际贸易和商业的不断扩大,在社会、经济等各个领城对国际标准化的需求日益增加,各区域标准化机构和国家标准化机构也获得了快速发展,与三大国际标准化机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国际电信联盟(ITU)]之间形成了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关系。
近年来,国际标准化活动又有了新的发展。
(一)采取快速、灵活的措施,加速制定国际标准;
这些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根据市场需要和标准成熟程度,运用多种标准文件形式。包括:国际标准、可公开提供的规范、指南等。
——在特定情况下,采用“快速程序”,减少某些中间环节,缩短国际标准制定周期
——充分运用电子信息化手段。ISO提供清晰、完整、有效的程序,包括业务计划、服务协议、过程记录、项目评审和维护等工作模式、工作程序以及IT工具,来支持标准文件的制定。
——进一步加强ISO、IEC和ITU的合作。通过协调业务计划,共同开展活动,寻求政策的一致性。例如,专利政策、版权政策的一致性。同时成立联合技术委员会、工作组及咨询机构,进一步改善协调机制。
——以制定国际标准为目标,与具有多国投入、全球性的标准制定组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同时,建立一种新的机制,提高采用其他标准制定机构的可供多国使用的标准的灵活性。例如,认可为国际标准、采用“双标识”合作出版物。
——加强与市场用户,特别是工业界的合作。
(二)国际标准化的领域不断拓展;
国际标准化领域拓展具体是指标准所涉及专业领域的拓展、国际标准从技术标准向管理标准的拓展和服务业国际标准的发展;
(三)国际标准组织的运作理念和运作方式不断改革和发展;
(四)各国对国际标准化工作越来越重视;
(五)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利用事实国际标准来控制国际市场。
(节选自:《国际标准化教程》(第三版))